SMC Taiwan was established in 2017, as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SMCs. SMC Taiwan is the only SMC in Asia connecting journalists and scientists to provide evidence-based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media.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require any assistance with reporting COVID-19. 關於疫情若需要任何進一步的專家意見,以協助民眾判讀各式科學資訊,都歡迎隨時聯繫我們。 SMC Taiwan是國際科學媒體中心的一員,唯一的亞洲科學家媒體媒合平台,會持續提供專家意見與相關研究討論,給各位媒體朋友們參考。歡迎參考我們的網站:https://smctw.tw/
今(2021)年9月7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最新研究,這份關聯性研究分析以色列衛生署的資料,比較0歲至9歲兒童在兩段不同新冠變種病毒(武漢病毒與Alpha病毒)流行的期間,PCR檢測陽性率、COVID-19發生率,以及住院人數的差異。 結果發現,在Alpha變種病毒(B.1.1.7)流行期間,雖然病毒在0歲至9歲兒童中的傳播更快、更有效率,傳播病毒給其他接觸者的傳播率,是武漢GR和GH病毒流行期間的兩倍,但住院率下降。 儘管Alpha流行期間正在大量的讓成人施打疫苗,希望間接的減緩病毒傳播給兒童,但還是發現傳播率上升。研究結論提到,建議各地應該預想到兒童在學校和家中傳播病毒的狀況,並採取減緩傳播的措施。
Delta變種病毒已經快速地成為全球許多國家最主要傳播的COVID-19病毒株,過去幾周,許多研究已經能更清楚解釋Delta變種病毒,究竟和它的類似病毒有哪些不同,以及它廣泛傳播的機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整理並摘譯五篇《自然》(Nature)期刊探討Delta變種病毒與疫苗效力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2021年8月31日台灣時間晚上11:00,正式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研究標題:「Prevalence of Allergic Reactions After Pfizer-BioNTech COVID-19 Vaccination Among Adults With High Allergy Risk」。研究調查高過敏族群在施打BNT新冠疫苗後產生的過敏或嚴重過敏狀況,希望能透過這項研究成果讓大多數的過敏患者接種後有更安全的配套觀察措施,以利擴大COVID-19的群體免疫數。
許多國家在近期開始針對「特定高風險族群」展開第三劑疫苗 (booster)的臨床試驗研究,顯見在利用「追加施打」以維持抗體濃度可能有研究探討的必要性。 以色列自8月1日起,針對60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開始施打第三劑疫苗,成為全球第一個向其公民提供第三劑加強疫苗的國家。美國在8/13也授權特定的「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可以再施打第三劑疫苗,而已完成兩劑接種的一般民眾目前則不需要再追加施打。 早前亦有研究指出,施打完整的兩劑疫苗的保護力至少可以維持6個月,但抗體效價也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下降;亦有回顧性研究發現,施打兩劑疫苗後過的時間越久,突破性感染的發生率可能就越高。
今(2021)年8月17日,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最近英國的幾項隊列性疫苗接種資料以及從2020年初的自然感染的患者,觀察其中的抗體與T細胞結果。研究結果顯示,與原始株(prototype isolate B)相比,針對VOC(variant of concern)類別的變種病毒,患者血清樣本中的抗體反應降低,尤其B.1.351的影響更大;並且比起施打兩劑疫苗,自然感染與施打單劑疫苗者抗體反應降低的狀況更為明顯。研究發現,在兩次疫苗接種後,會產生高強度的T細胞免疫反應,其中大部分的T細胞皆會有效針對原始株和變種病毒皆有的抗原呈現區域(epitopes)。研究認為,需要透過完整施打兩劑疫苗來產生足夠高效的免疫反應,以防止現在與未來出現的新變種病毒。
2021年7月16日,網傳文章提到: 「即便是施打了兩劑號稱最優秀的輝瑞(Pfizer)疫苗,現在的Delta新變種疫情大爆發的結果實證,疫苗打了跟沒打基本上染疫率幾乎是一樣的!」 「若依照人口比例來推算,72例再感染病例佔以色列已感染人數的0.0086%,而3000例接種後感染病例佔已接種人數的0.0578%,依此計算,則接種疫苗後的感染率是重複感染率的6.72倍,也就是說,天然免疫力形成的抗體,其防禦變種病毒的強度是疫苗抗體的6.72倍,果然抗體還是 #天然的尚好!」 SMC邀請到多位專家解析文章中的幾則訊息,判斷是否有錯誤解讀或易誤導大眾。
於今(2021)年7月26日台北時間23:00,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研究標題:「Safety Evaluation of the Second Dose of Messenger RNA COVID-19 Vaccines in Patients With Immediate Reactions to the First Dose」,此項研究觀察第一劑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在接種第二劑BNT/輝瑞疫苗或莫德納疫苗後的安全性。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從15,060名以色列孕婦的回顧性隊列研究中發現,接種疫苗後的懷孕婦女與未接種組相比,接種輝瑞/BNT的mRNA疫苗(BNT162b2)顯著降低了SARS-CoV-2新冠病毒的感染風險。
台灣媒體於7月13日報導,稱「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Soumya Swaminathan)12日建議,民眾不要混打不同廠牌的新冠肺炎疫苗」,目前不同廠牌疫苗混打的相關研究,多是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的數據。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回應。
今(2021)年6月29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心臟病學》(JAMA Cardiology)發表了施打mRNA新冠病毒疫苗與發生心肌炎的案例報告。該研究從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心血管核磁共振(CMR)影像資料庫中搜尋病患資料,先找出2017年至2021年的二到四月間有的急性心肌炎的病患,再找出過去二十年內所有可能與疫苗相關的心肌炎病患。研究發現其中四位在接種疫苗後,五天內有急性心肌炎,三位是23到36歲的男性,一位是70歲女性。四位都有施打兩劑的mRNA新冠病毒疫苗(其中兩人打莫德納疫苗,兩人打輝瑞疫苗),都有嚴重的胸痛症狀和心肌受傷的現象,但住院接受治療後均在二到四天內出院。 研究結論提到,本研究樣本來自北卡羅來納,大部分的人施打的是mRNA新冠疫苗,目前還不知道施打非mRNA種類疫苗的人是否會出現心肌炎;且施打mRNA疫苗後出現急性心肌炎的病患是否需要施打追加的疫苗,也是未知的問題,需要小心考量其中的風險和效益。研究結果表示,需要更進一步的調查才能決定mRNA新冠疫苗和心肌炎的關聯。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回應。
今(2021)年7月7日台北時間17:00,國際期刊《自然》(Nature)最新刊登了COVID-19疫苗與可能引起血栓機制的研究報告。先前已知一種常用抗血栓藥物「肝素(Heparin)」,會引起血小板下降及血栓(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此研究分析5位平均年齡44歲,且已施打一劑AZ疫苗的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患者。研究發現這些患者血清中的抗體與肝素都會結合「血小板第四因子(platelet factor 4, PF4)」的類似位置,且相較於10位HIT患者,VITT患者的抗體與血小板第四因子結合更強。研究推論結合後的血小板第四因子與VITT患者抗體可能透過特定的受體活化血小板,啟動凝血機制,與肝素引起的機制類似。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回應。
關於疫情若需要任何進一步的專家意見,提供給民眾更能判讀資訊共同防疫,都歡迎隨 時聯繫我們。
SMC身為國際科學媒體中心唯一的亞洲科學家媒體媒合平台,會持續提供專家意見與相 關研究討論,給各位媒體朋友們參考。
關於疫情若需要任何進一步的專家意見,提供給民眾更能判讀資訊共同防疫,都歡迎隨 時聯繫我們。
SMC身為國際科學媒體中心唯一的亞洲科學家媒體媒合平台,會持續提供專家意見與相 關研究討論,給各位媒體朋友們參考。
More info to follow. Please contact smctw@smct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