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living with COVID-19,與病毒一起生活?」專家意見

「living with COVID-19,與病毒一起生活?」專家意見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April 25, 2022

This explainer is more than 90 days old.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might be out of date or no longer relevant. Browse our homepage for up to date content or request information about a specific topic from our team of scientists.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from its original language. Please reach out if you have any feedback on the translation.

議題背景:2022年1月至今4月,常看到網路文章和新聞使用「與病毒共存」的說法,但這個詞的原文「living with COVID-19」其實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的應對策略,並不代表完全回到和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一樣的生活。是否選擇放寬檢疫措施,也各有利弊。如果臺灣要和新冠病毒一起生活,目前的條件是什麼?有哪些面向要納入考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看法。

議題背景:2022年1月至今4月,常看到網路文章和新聞使用「與病毒共存」的說法,但這個詞的原文「living with COVID-19」其實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的應對策略,並不代表完全回到和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一樣的生活。是否選擇放寬檢疫措施,也各有利弊。如果臺灣要和新冠病毒一起生活,目前的條件是什麼?有哪些面向要納入考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看法。

Publication

What our experts say

Context and background

Resources

參考資料:

[1] Shuai, Huiping, et al. "Attenuated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B. 1.1. 529 Omicron." Nature (2022): 1-1.

參考資料:

[1] Shuai, Huiping, et al. "Attenuated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B. 1.1. 529 Omicron." Nature (2022): 1-1.

Media briefing

Media Release

Expert Comments: 

陳紀如

Living with COVID-19這個議題,我覺得還是要以科學的證據來說明,也就是不是憑感覺,而是以數據。國外已經走過的路,臺灣正要經歷,但是臺灣很幸運的是(1)疫苗接種已經有很高的比例,(2)已有數個有效的抗病毒藥物,(3)篩檢的量能也提升了,(4)醫療量能也較前提升,(5)目前感染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致死率已經較前大為下降。希望國內在抗病毒藥品及快篩試劑的準備上,很快能有充分的準備,寧願多而避免少。

最近一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1]顯示,在人類肺上皮細胞及小鼠的實驗中,新冠病毒Omicron(SARS-CoV-2 B.1.1.529)的確在複製及致病性上,較原始株(Wild-type strain)及Delta病毒(B.1.617.2)弱化了,但這些結果,是否會完全反應在人上的感染,必須由臨床的資料來印證。未來會如何發展無法預期,但可以預期的,在不斷的疫苗、宿主免疫、抗病毒藥物的壓力下,病毒將不斷的變化。我認為假以時日,大部分的人會遭受自然感染,然後漸漸的大家會習慣病毒的存在,就如同我們早與其他株的冠狀病毒(229E、OC43、NL63、HKU1) 共處一樣。

施信如

國外的「living with COVID-19」意思是跟病毒一起生活,比「與病毒共存」更適切。從病毒學的角度來看,病毒不會消失,但還不知道它會造成大流行的時間是多久,很難預估。此外,群體免疫的情形,以及其他新病毒的出現,都會影響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趨勢。

舉例,目前已經有流感疫苗讓3歲以下的幼兒可以接種。如果民眾感染了流感,也容易取得治療的藥物「克流感」。但相對的,COVID-19還沒有5歲以下可以接種的疫苗,口服藥物在台灣也還不容易取得。如果家中有成員在外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沒有症狀,很容易近距離傳染較高的病毒量給家中其他人,又難以得到治療藥物。比起流感,臺灣還無法放心的與新冠病毒一起生活。

美國從今年三月後實施「檢測與治療」計畫(Test to Treat),讓民眾可以在「一站式」的醫療機構快速接受新冠病毒檢測,且在確診後不必等待、當場即可領取治療的藥物。臺灣目前正在採購新冠口服藥物,但整備還不夠清楚,可再加強,以利應付「living with covid-19」。應該要密切關注國際最新研發的新冠藥物,並要特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也應提早洽談藥物進口臺灣。

Q&A

No item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