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Taiwan was established in 2017, as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SMCs. SMC Taiwan is the only SMC in Asia connecting journalists and scientists to provide evidence-based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media.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require any assistance with reporting COVID-19. 關於疫情若需要任何進一步的專家意見,以協助民眾判讀各式科學資訊,都歡迎隨時聯繫我們。 SMC Taiwan是國際科學媒體中心的一員,唯一的亞洲科學家媒體媒合平台,會持續提供專家意見與相關研究討論,給各位媒體朋友們參考。歡迎參考我們的網站:https://smctw.tw/
臺灣於4月17日決議,核准莫德納疫苗可提供6至11歲兒童接種,衛生福利部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 將於今天(4月20日)討論接種的對象、開打時程,引起眾多家長與媒體關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整理現有的研究和試驗,透過分析目前各國兒童疫苗施打的研究與狀況,說明目前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的科學證據,讓大家更清楚基於科學的實證研究,應如何看待臺灣兒童疫苗接種。
在感染Omicron的研究中,並非發現「接種3劑比接種2劑的活病毒載量會大幅減少達5倍之多」,而是「接種三劑疫苗」比「未接種疫苗」的「活病毒載量」(有傳染性的病毒量)減少了5倍之多。研究沒有提到傳播風險會降低多少,所以無法解釋成「傳播風險降低了五倍」。
研究是在比較「施打mRNA疫苗」與「未施打疫苗」發生住院與死亡風險,使用的是風險比(Hazard Ratio, HR),是指在相同時間裡兩個風險率的比值。我們無法透過上述的風險比較,回推「未施打疫苗」發生重症或死亡的比例。
議題背景:2022年1月至今4月,常看到網路文章和新聞使用「與病毒共存」的說法,但這個詞的原文「living with COVID-19」其實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的應對策略,並不代表完全回到和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一樣的生活。是否選擇放寬檢疫措施,也各有利弊。如果臺灣要和新冠病毒一起生活,目前的條件是什麼?有哪些面向要納入考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看法。
On July 7, 2021 at 17:00 Taipei tim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Nature published a new study on the COVID-19 vaccines and their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rombosis. Heparin, a commonly used antithrombotic drug, was previously known to cause platelet drop and thrombosis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 This study analysed five patients with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 who were on average 44 years old and had received a single dose of the AstraZeneca vaccine. The study found that antibodies and heparin in the sera of these patients both bound to similar sites of platelet factor 4 (PF4). The antibodies from the VITT patients bound PF4 more strongly than those from the 10 HIT patients. It is hypothesis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F4 and the antibodies of VITT patients may activate platelets through specific receptors and initiate clotting mechanism, similar to the mechanism caused by heparin.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Media Centre invited an expert to comment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 Facebook post states that a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reported that the Pfizer vaccine to be purchased in Taiwan is only 29.5% effective. This message has aroused public concern. We invited Dr. Chia-Yu Chi,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and Attending Physician at the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Vaccinology of the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to analyse the following messages: 1. The circulating article states that, "according to a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the Pfizer vaccine has a protective power of 29.5%." Is this post correct? 2. What i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fizer vaccine?
議題背景:在2022年2月25日,《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期刊發表一篇最新COVID-19預測模型的研究:「Evolution of resistance to COVID-19 vaccination with dynamic social distancing」,研究表明,在完成大規模疫苗施打之前,持續維持社交距離措施,可阻止帶有疫苗抗性的新冠變種病毒(vaccine-resistant variants of SARS-CoV-2)再次出現。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流行病學、感染管制、感染醫學與病毒學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解析與評論。
謠言所指的這篇研究無法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因為這篇研究並沒有進行比較或實驗「疫苗次數」與「發炎」的關係;再加上,該研究屬於單一患者的臨床病例報告(Case Report)有許多推論限制,主要原因是:不能直接將「個案」擴大解釋成所有人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針對研究與謠言內容的落差,詳情請見完整解析。
議題背景:由於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的年齡層包含5至11歲的孩童,引起媒體和社群討論5至11歲是否應該接種疫苗的議題。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今年(2022)1月6日發表的研究,以及針對這篇研究的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這篇研究探討讓6個月至11歲兒童間隔 21 天施打兩劑BNT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研究結論支持讓5至11歲兒童接種兩劑(劑量10μg)的BNT疫苗。 針對研究討論的文章中,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研究團隊指出,接種第一劑或第二劑疫苗後產生不良事件的風險,的確比沒有接種疫苗者高。然而,施打疫苗的組別產生任何不良反應導致受試者沒有接種第二劑的風險,以及產生嚴重不良事件的風險,與施打安慰劑的組別相同。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則提出疑問,認為此研究中缺乏先前試驗中16至25歲受試者的疫苗有效數據,無從比較5至11歲兒童和16至25歲人因BNT疫苗引發的中和抗體效價。
議題背景:今(2021)年1月25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發表一篇研究。研究指出,已接種過兩劑BNT或莫德納疫苗的130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再接種第三劑mRNA疫苗後,有病毒棘蛋白專一性的抗體效價增加,且沒有患者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最多是注射處疼痛和感到疲累。研究結論建議可考慮讓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
議題背景: Omicron變種病毒從去年底爆發全球疫情至今,大家最關注的就是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是否會因為Omicron病毒而失效。科學家在2021年底初步用施打疫苗的血清做測試,發現這些血清對Omicron病毒的抗體反應有下降,但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至今(2022)年陸續發布尚未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發現人體由疫苗或感染病毒獲得的T細胞免疫反應,並沒有因為Omicron變種病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表示人體過去打疫苗或受新冠病毒感染後,仍帶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對此給予意見。
Omicron變種病毒自去(2021)年底爆發全球疫情至今,已因傳播快速引發全球擔憂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是否會因為Omicron病毒而失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相關尚未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指出不同研究多認為,人體由疫苗或感染病毒獲得的T細胞免疫反應,並沒有因為Omicron變種病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表示人體曾打疫苗或受新冠病毒感染後,仍帶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謠言引用英國衛生安全局 (UKHSA) 疫苗監測報告,完全不能被解釋成「只有完整接種疫苗的人,才會害怕新的Omicron變種病毒」。反而,在該報告的第5頁清楚說明,現有的AZ、BNT和莫德納三支疫苗,在預防COVID-19重症和死亡方面仍是安全有效的。針對報告與謠言內容的落差,詳情請見完整解析。
關於疫情若需要任何進一步的專家意見,提供給民眾更能判讀資訊共同防疫,都歡迎隨 時聯繫我們。
SMC身為國際科學媒體中心唯一的亞洲科學家媒體媒合平台,會持續提供專家意見與相 關研究討論,給各位媒體朋友們參考。
關於疫情若需要任何進一步的專家意見,提供給民眾更能判讀資訊共同防疫,都歡迎隨 時聯繫我們。
SMC身為國際科學媒體中心唯一的亞洲科學家媒體媒合平台,會持續提供專家意見與相 關研究討論,給各位媒體朋友們參考。
More info to follow. Please contact smctw@smct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