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Omicron變種病毒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新聞稿

Omicron變種病毒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新聞稿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n
December 14, 2021

This explainer is more than 90 days old.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might be out of date or no longer relevant. Browse our homepage for up to date content or request information about a specific topic from our team of scientists.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from its original language. Please reach out if you have any feedback on the translation.

國內境外移入已出現變種病毒Omicron案例,引發國人擔憂。「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4)日說明,目前僅略知Omicron會造成曾染疫者再次染疫的風險增加。不過,初次感染比率卻下降。雖然南非的Omicron感染案例增加迅速,英國最主要的變種病毒還是Delta,Omicron病毒的傳播力尚待研究證實。

國內境外移入已出現變種病毒Omicron案例,引發國人擔憂。「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4)日說明,目前僅略知Omicron會造成曾染疫者再次染疫的風險增加。不過,初次感染比率卻下降。雖然南非的Omicron感染案例增加迅速,英國最主要的變種病毒還是Delta,Omicron病毒的傳播力尚待研究證實。

Publication

What our experts say

科學研究緊追Omicron   初步發現再感染率上升、初次感染率則下降

國內境外移入已出現變種病毒Omicron案例,引發國人擔憂。「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4)日說明,目前僅略知Omicron會造成曾染疫者再次染疫的風險增加。不過,初次感染比率卻下降。雖然南非的Omicron感染案例增加迅速,英國最主要的變種病毒還是Delta,Omicron病毒的傳播力尚待研究證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近日彙整Omicron相關科學文獻,提供國人參考,增加對最新變種病毒的認識。「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民眾,只要作好防疫,不需要把Omicron比喻為「大魔王」,也不必恐慌。

Omicron變種病毒在2021年11月26日,由WHO正式命名後,科學家已緊急研究該病毒。然而,雖然目前的科學研究已知該病毒有36個突變位置,可能影響它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但仍不知道這些突變位置,是否強化了病毒特性。從還未經過同儕審查的科學預印本研究得知,Omicron可能會讓疫苗或感染後引起的抗體濃度下降,至於下降程度也還未有共識。不過,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疫苗仍能提供部分保護力。

科學家觀察Omicron的序列時發現,它與之前的變種病毒相較,突變位置的數量最多。科學家從病毒的基因序列,和先前已知的變種病毒做初步比較。造成全球大流行的Beta和Delta病毒,改變棘蛋白功能的突變分別是10個和9個,而Omicron有36個,這是引起科學家們擔憂的最主要原因。

研究發現今年11月在南非的Omicron病毒,使「再感染」的風險增加,但這並不能說明是因為Omicron病毒的傳播力變強。南非流行病模擬暨分析中心(SACEMA)於12月2日,發表尚未經同儕審核的研究,根據11月1日至27日間的數據指出,南非當地曾經感染新冠病毒者,又再感染Omicron病毒的風險較高。推測應是從自然感染新冠病毒獲得的免疫力,對抗Omicron的效果下降。該研究提醒,雖然再感染率上升,初次感染比率卻下降,研究無法回答再感染率增加的原因,也無法說明Omicron免疫逃脫的程度。

Omicron對抗體影響的研究,在12月8日陸續出爐。初步研究結果顯示,Omicron使抗體的濃度下降,有可能會影響疫苗的效果。但下降的程度,三個團隊實驗結果並不一致。Omicron使抗體下降的作用雖然可能影響疫苗效果,影響程度則尚待更多研究證實。研究分別來自南非德班健康研究所的艾力克斯.西格爾(Alex Sigal)、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班.姆雷(Ben Murrell)和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珊卓拉·希賽克(Sandra Ciesek),因為時間很趕,研究都還未經同儕審核,三位作者也在個人推特上公開了研究的預印本。

科學家提醒,研究新的病毒需要時間,目前Omicron在全球傳播的狀況未明,也僅能依據抗體量,判斷Omicron對疫苗的影響。另一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NICD)病毒學家潘妮.摩爾(Penny Moore)也在BBC和衛報的Podcast節目中告訴記者,她的實驗室正在以Omicron的偽病毒(Pseudovirus)進行實驗,觀察人類抗體辨認這些病毒的狀況。而無論是培養活病毒,還是人工做出突變的棘蛋白,都需要投入一定時間觀察和研究。

摩爾提到,南非的新冠疫苗覆蓋率較低,再感染率高,她認為關鍵在於感染後的症狀與重症程度。雖然目前Omicron在南非案例增加快速,在英國主要流行的變種病毒還是Delta,因此很難從案例數字看出Omicron的傳播狀況。她提醒,目前科學家是依據觀察抗體量,來判斷疫苗的作用,但其實T細胞的免疫反應可能仍然對變種病毒有用,雖然抗體下降,疫苗仍可提供部分保護力。

有關Omicron的突變對傳播力、各廠牌疫苗的影響,以及感染後的情況,科學證據都還在累積當中。「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強調,目前應有效評斷最新研究證據的可信度與推論程度,國人不宜在未有足夠證據的狀況下,急於做出對於Omicron病毒的評判。

科學研究緊追Omicron   初步發現再感染率上升、初次感染率則下降

國內境外移入已出現變種病毒Omicron案例,引發國人擔憂。「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4)日說明,目前僅略知Omicron會造成曾染疫者再次染疫的風險增加。不過,初次感染比率卻下降。雖然南非的Omicron感染案例增加迅速,英國最主要的變種病毒還是Delta,Omicron病毒的傳播力尚待研究證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近日彙整Omicron相關科學文獻,提供國人參考,增加對最新變種病毒的認識。「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民眾,只要作好防疫,不需要把Omicron比喻為「大魔王」,也不必恐慌。

Omicron變種病毒在2021年11月26日,由WHO正式命名後,科學家已緊急研究該病毒。然而,雖然目前的科學研究已知該病毒有36個突變位置,可能影響它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但仍不知道這些突變位置,是否強化了病毒特性。從還未經過同儕審查的科學預印本研究得知,Omicron可能會讓疫苗或感染後引起的抗體濃度下降,至於下降程度也還未有共識。不過,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疫苗仍能提供部分保護力。

科學家觀察Omicron的序列時發現,它與之前的變種病毒相較,突變位置的數量最多。科學家從病毒的基因序列,和先前已知的變種病毒做初步比較。造成全球大流行的Beta和Delta病毒,改變棘蛋白功能的突變分別是10個和9個,而Omicron有36個,這是引起科學家們擔憂的最主要原因。

研究發現今年11月在南非的Omicron病毒,使「再感染」的風險增加,但這並不能說明是因為Omicron病毒的傳播力變強。南非流行病模擬暨分析中心(SACEMA)於12月2日,發表尚未經同儕審核的研究,根據11月1日至27日間的數據指出,南非當地曾經感染新冠病毒者,又再感染Omicron病毒的風險較高。推測應是從自然感染新冠病毒獲得的免疫力,對抗Omicron的效果下降。該研究提醒,雖然再感染率上升,初次感染比率卻下降,研究無法回答再感染率增加的原因,也無法說明Omicron免疫逃脫的程度。

Omicron對抗體影響的研究,在12月8日陸續出爐。初步研究結果顯示,Omicron使抗體的濃度下降,有可能會影響疫苗的效果。但下降的程度,三個團隊實驗結果並不一致。Omicron使抗體下降的作用雖然可能影響疫苗效果,影響程度則尚待更多研究證實。研究分別來自南非德班健康研究所的艾力克斯.西格爾(Alex Sigal)、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班.姆雷(Ben Murrell)和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珊卓拉·希賽克(Sandra Ciesek),因為時間很趕,研究都還未經同儕審核,三位作者也在個人推特上公開了研究的預印本。

科學家提醒,研究新的病毒需要時間,目前Omicron在全球傳播的狀況未明,也僅能依據抗體量,判斷Omicron對疫苗的影響。另一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NICD)病毒學家潘妮.摩爾(Penny Moore)也在BBC和衛報的Podcast節目中告訴記者,她的實驗室正在以Omicron的偽病毒(Pseudovirus)進行實驗,觀察人類抗體辨認這些病毒的狀況。而無論是培養活病毒,還是人工做出突變的棘蛋白,都需要投入一定時間觀察和研究。

摩爾提到,南非的新冠疫苗覆蓋率較低,再感染率高,她認為關鍵在於感染後的症狀與重症程度。雖然目前Omicron在南非案例增加快速,在英國主要流行的變種病毒還是Delta,因此很難從案例數字看出Omicron的傳播狀況。她提醒,目前科學家是依據觀察抗體量,來判斷疫苗的作用,但其實T細胞的免疫反應可能仍然對變種病毒有用,雖然抗體下降,疫苗仍可提供部分保護力。

有關Omicron的突變對傳播力、各廠牌疫苗的影響,以及感染後的情況,科學證據都還在累積當中。「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強調,目前應有效評斷最新研究證據的可信度與推論程度,國人不宜在未有足夠證據的狀況下,急於做出對於Omicron病毒的評判。

Context and background

Resources

Media briefing

Media Release

Expert Comments: 

No items found.

Q&A

No items found.